

小雪這個節氣名稱是依照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帶的氣候 去命名的,由於天氣變冷也開始降雪,但是雪量也不多,故 稱為小雪。但是在台灣由於地處低緯,只會因為東北季風增 強變冷,並不會看到降雪,只有高山地區才有降雪的可能喔。 以前農諺說:「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意思是在小雪 來的時候最好能下雪,這樣就能把蝗蟲的卵凍死,明年就不 會有蝗災而是豐收年。另外有句話說:「月內若陳雷,豬牛 飼不肥」,要是在這節氣聽到打雷的話,表示氣候異常,牲 畜可能因為氣候不適而吃不飽等病感染瘟疫,肉質會變得不 肥美。此時農夫除了收割稻作外,會開始種些雜糧,比較溫 暖的南部甚至開始進入一期稻作的播種囉。另外,台灣冬季 的巨峰葡萄和冬菇也是非常美味的呢! 「小雪小到」:烏魚 群在小雪前後剛到台灣海峽來,故云小雪小到。「十月豆, 肥到不見頭」:布袋一帶到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此時豆 仔魚相當肥美。 歷書記載:「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 故名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10 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 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昇 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不再有雨,彩虹便不會 出了;由於天空中陽氣上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 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 天。 民間還流傳著「小雪對小暑」,「大雪對大暑」的說法。 意思是說小雪前後出現的天氣與小暑前後的天氣相對應,如 廣西有「小雪落了雪,小暑有乾旱;小雪下了雨,小暑不干 旱」等等。
養生方面,此時節的飲食調養不容忽視。醫學大家孫思 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 爽志,以資氣血」。華中地區和北方大部分地區,大白菜是 冬季的主菜。白菜燉豆腐、粉絲等可以說是大眾最喜愛的家 常菜之一。「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蘿卜具 有很強的行氣功能,還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 冬季也是吃蓮藕的大好時機,現代營養學認為蓮藕是含鐵量 較高,且又含大量的維生素 C 和纖維的食物,故對糖尿病等 一切體虛之人頗為適宜。 為避免血液黏稠,此節氣可吃些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 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西紅柿、芹菜等。也適宜吃一些降 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蕎麥、胡蘿卜等。還宜吃溫補 性食物和益腎食品,如腰果、芡實、山藥、栗子、核桃、黑 芝麻、黑豆等。在食物的烹調上可以多燉食,保持營養較少 流失,尤其適宜多食熱粥,如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益 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 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
冬季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早臥晚 起,睡眠充足。外出時,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的 服裝。注意腳部的保暖,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按摩和刺激雙 腳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做好 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中醫理論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 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 故冬天常曬太陽,注意背部保暖,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 經脈的作用。天冷也要注意通風。 小雪節氣,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心情也會受其影響, 特別容易引發抑鬱。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 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多聽音樂, 讓那美妙的旋律為你增添生活中的樂趣。清代醫學家吳尚說 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近年世界局勢的紛擾,傳統價值的崩壞。特別讓人焦慮、 不安。「靜者壽,躁者夭。」精神安和,謹守虛無,心神寧 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失散,保持人體形神合一 的生理狀態,就能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也是踏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雖然在這寶島並不感覺到寒冷,但是立冬在古代很受重視,古時候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要賜予棉袍衣物等。
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農諺云【立冬青黃割到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台灣也會開始曬魚乾、曝菜乾也就是所謂收藏冬菜。冬菜為中國傳統醃菜之一,以大白菜、食鹽水、蒜為主要材料。以天津、南充出產者最有名。使用蒜的又稱『葷冬菜』,對應未加蒜的『素冬菜』。在北方冬菜是用白菜做的,到了台灣就逐漸的轉變成用高麗菜來做;冬菜重要的就是鹽和時間的功夫,而醃漬的功夫更是首要。
冬菜原名甕菜,有一別名〈百里香〉,早年北方富貴人家生女兒,家裡就醃冬菜給這女兒將來當嫁妝。陳年冬菜逢年過節拿少許燒煮,百里生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個重要的節氣。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健管師課程裡也特別提到【夏吃薑、冬吃蘿蔔】,這時候的蘿蔔就好比人參,希望大家都能補足了氣血好好過冬。
霜降豆,寒露麥:霜降時最適宜種土豆(花生)等豆類植物。
霜降稻仔齊,牽牛就加伊犁:二期稻作此時若尚未出齊即無效,故說可加以犁除。
雷打菊花蕊,柴米貴如金:九月鳴雷,擊打菊花盛開的花蕊,預測明年必為凶收之兆,柴米油鹽必定昂貴。
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後,颱風季節也跟著結束。
事實上、在本節氣台灣地區之平地、發生結霜之紀錄並不多。農諺【霜降豆】則說霜降時節適合種豆。【霜降風颱跑去藏】表示颱風不會再發生、但實際上到十一月、台灣仍有颱風侵襲的紀錄。
也有天氣預測性的農諺:霜降無雨,暖到立冬;霜降無雨露水大;霜降有雨,開春雨水多,霜降無雨,冬春旱。
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 「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這是大文豪蘇東坡對木芙蓉的讚美,因為在秋風至,百花凋萎的時節,木芙蓉卻在這時候開花,「清姿雅質,獨殿群芳,乃秋色之最佳者。」
《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此時空氣中的水氣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結晶體,稱為霜。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的現象。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為欣賞楓葉的好時機。而在南方地區,此節氣後正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時段。
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豺乃祭獸: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此時節草木枯黃,落葉滿地。蟄蟲咸俯:咸,皆也;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此時節大自然都處在一個向冬天過渡的階段,我們人類也應該把「秋凍」放在一邊,為健康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做些準備了。
另外,霜降節氣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發病隨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及自我保養。栗子具有益氣補脾、厚腸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是這時的進補佳品,但也要注意:栗子生極難化,熟易滯氣,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很重視霜降節氣的秋補。閩臺民間在霜降這天,要進食補品,閩南有句諺語:「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
一些地方要吃紅柿,認為這樣可以御寒,能補筋骨(柿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柿子性寒,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镇咳、怯痰等功效。)而泉州老人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說法是: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登高旅遊,要盡量保護膝關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通緯*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 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
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
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
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就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暮秋時節的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以滋陰潤燥(肺)為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癥。古人云
:「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
陰精。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粥,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可適當選用。
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易使人頓生凄涼傷感之情。此時漫步山道,尋覓佳處登高,實為舒心良方。也可讓心隨風箏高飛也是改變視角之良方。讀讀經典書籍與經典人物也可
讓我們從高處審視生活,為秋天帶有悲憤的情緒找到良方。

「秋分」日夜等長,過了這天後,就可以明顯感覺到晝短夜長,天氣也開始逐漸轉涼,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即意指此一時節每下一場雨,天氣就會更涼一些。
「秋分」節氣有三大指標「雷聲始收、蟄蟲坯戶、水始涸」,就是說自此不會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春天出來活動的小蟲也回到土裡,水氣不再像夏天時那麼充沛,反而可以感覺到空氣越來越乾燥。
在中醫所談的秋燥又分溫燥和涼燥
秋分之前溫燥;秋分之後涼燥。
溫燥特性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心煩口渴等。
涼燥特性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唇燥溢乾、乾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脇竄痛、皮膚乾痛,舌苔薄白而乾等。
這時候吃梨也是防秋燥的好食物,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
「白露」,是入秋以來的第三個節氣。
秋天,屬於五行中的「金」,也屬西方,在這個秋季的對應顏色為白色,所以稱秋天的露水為「白露」。天氣漸漸地轉涼,在清晨時分,地面或植物的草葉上,可以發現有許多露珠,這就是昨夜的水氣凝結在上面。◎白露水,較(音ㄎㄚ)毒鬼:白露雨水性毒。指秋季清晨露水比較多,露水中凝結著許多雜質甚至致病菌,皮膚沾上這樣的露水,濕毒易入侵表皮,發生皮膚病,因此人們就認為「白露水毒」;二是指白露過後,氣溫下降得快,江、河、井、塘里的水比較冷,寒氣較盛,不能像夏天的時候,無所顧忌地沖冷水,否則很容易被寒邪乘虛而入,引起傷風感冒、腹痛腹瀉和腿部抽筋等症狀。早晨及傍晚的霧氣、寒氣同樣會傷人於無形,所以「白露身不露」。
「白露」節氣三候。
「白露」節氣這三候的意思就是說,「白露」時節,鴻、雁紛紛南飛避寒;五天過後,燕子也跟著南遷;再過五天後,各色各類的鳥群,也開始蒐集、貯存各種糧食乾菓,以作過冬的儲糧準備。
在飲食上,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不宜進補,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醫學研究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反應性;在很多地區內,哮喘的發病率是與食鹽的銷售量而成正比,這說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過鹹。
白露要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乾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癥狀。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預防秋燥可適當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農諺
1.處暑,會曝死老鼠:形容此時天氣酷熱。
2.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日出時有紅雲,占有颱風,故勿出門遠行。
3.播田播到處暑過,卡贏擔什貨:能插秧插到處暑以後,所獲得的利潤勝過挑什貨四處販賣。
4.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處暑下雨,當年會歉收。
處暑表示暑天終止;但是台灣地處於副熱帶氣候區,國曆的7 、8 、9 月都還是溫度偏高的月份,因此處暑仍然是一個炎熱的節氣呢!甚至有「秋老虎,毒過虎」的諺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建議根據個人不同體質,選用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等食品,以調養身心。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早睡早起。
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處於熟睡狀態,午時靜臥或小憩)。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
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
飲食養生對「秋燥」有很好的預防效果,要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但是也需根據各人體質具體情況而定。如黃瓜、西紅柿、冬瓜、百合、白蘿卜、胡蘿卜及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大棗和湯、粥等,不但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還能夠增加水分的攝入。飲食上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癥狀。
俗諺說:
●「七月初一,一雷九颱來」,意思說這天若打雷,就會帶來頻繁的颱風及大量的雨水。
●「立秋晴一日,農夫耕田不用力」,指立秋當日若是大晴天,農夫耕田不必用力就有好收成。
所以觀察這天到底是晴天還是打雷,將會直指整個秋天的農作物收成!
* 立秋三候為
1. 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2.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3.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我們中醫也說立秋之後就可以飲用梅精來潤肺燥,而飲用的方法則是兩小湯匙(約5cc)沖熱水200cc,溫飲,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時節好好保養自己的肺。

我們常說五日一候、三候一氣,約五日大地或天空就有明顯物候變化,半個月左右就有一個節氣,這是老祖先因生活需要對氣候的觀察入微與記錄,歷史悠悠這規律仍指導著生產與生活。”大暑”的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
二候土潤溽暑;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
三候大雨時行;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 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也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如果夏天的保養做的好,可預防冬天慢性病,甚至調整免疫,這也就是東方人的預防醫學「治未病、不治已病」。

宋代詩人趙師秀《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今天是國曆的7月6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小暑”的時節,小暑分為三候:
一候溫風至;意思是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意思是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意思是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這時候也有這樣的諺語:
進入小暑天氣開始炎熱,除了時有熱浪襲人之外,也時有暴風驟雨。此時期的雨量充沛,各地的農作物也都已進入成長的黃金期。此時節人們食慾開始減退,因此飲食建議以清熱消暑、清淡芳香來刺激食慾、幫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