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大雪大到:烏魚群到了大雪時便大批湧進台灣海峽。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若不冷,則寒天向後移,翌年春分時節天氣仍會十分寒冷。
新年頭,舊年尾: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在這兩個重點時間,人們必須特別謹言慎行。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一年中最冷時節為大寒,此時天寒地凍,害蟲或凍死或蟄伏,若大寒不寒,害蟲未死或未伏,則人畜必有災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鶡旦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中醫認為,人體的頭、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頭」被稱為「諸陽之會」,頭部受涼,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腳部的保暖要加強。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秋冬養陰」。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由於地理環境各異,人們進補的食物是不同的。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平補為主。
大雪節氣前後,柑桔類水果大量上市,適當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可常喝薑棗湯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的時候吃火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早睡;多喝溫水;常泡腳,為過去感恩,為明日發願;記得提醒自己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