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人們的時候,認為對於影響健康的虛邪賊風氣候,應該適時的避開,並且保持心情清靜安閒,排除雜念欲望,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內守不消散,這樣疾病就很難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精神安閒,少有欲求,心靈安定而沒有焦慮害怕,形體勞作而不覺得疲倦,人體內部真氣因而調順,每個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
該段文字主要是從《黃帝內經》中所節錄出來,而該書在中國經典中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其深深影響了後代中醫學理論的奠定,至今仍是受人所遵從。同樣的,如何讓世界萬象能夠有道理與經驗可依循,讓後世都能透過前人的智慧結晶來達成生活上的需求與欲望,節省了每次的摸索與探討,教育傳授即為重要的方式。也就是說,即使在時空背景不斷的轉換下,中醫學仍居世界醫學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而這漫長的歷史傳承,其方式即為教育。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黃帝內經》,素問篇,寶命全形論,第二十五
人們依賴著天地的大氣和水谷精氣而生存,並順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自然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運動過程,其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四季與相應的二十四節氣深深影響了自古至今人類的日常作息,萬物萬象的規律轉移更動,細膩的刻劃出人們敬仰順應天地之思維,流傳下來生活慣習亦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而當中歷代人們所重視的中醫養生之道,同樣是遵奉著「順應天時」的概念,認為唯有配合適應天地自然陰陽的變化,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皆有所節制與協調,才能實現達成身體生心理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