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5.01.20 大寒

「大寒」當天的天氣是以前農業社會的重要指標。只要這一天吹起北風,並且讓天氣變得寒冷,就表示來年會豐收;相反的,如果這一天是吹南風而且天氣暖和,則代表來年作物會歉收;如果遇到當天下起雨來,來年的天氣就可能會不太正常,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因為農夫們非常重視「大寒」這一天的天氣,所以才有「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這句俗諺。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一年中最冷時節為大寒,此時天寒地凍,害蟲或凍死或蟄伏,若大寒不寒,害蟲未死或未伏,則人畜必有災殃。●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若不冷,則寒天向後移,翌年春分時節天氣仍會十分寒冷。
●新年頭,舊年尾:一個開始,一個是結束,在這兩個重點時間,人們必須特別謹言慎行。
每逢初一、十五或是初二、十六,台灣人稱為「作牙」,而農曆12 月16 日是每年最後一個「作牙」,所以稱為「尾牙」。從小寒到大寒的這段時間,每個公司行號都會舉辦「尾牙」,頭家會藉此機會發獎金、獎品或紅包,並請員工吃飯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苦。然而,按照傳統的習俗,所有的家庭也會團聚在一起「吃尾牙」,餐桌上會有包豆芽菜、筍絲、豆乾、花生粉等等材料的潤餅,還有會包三層肉、鹹菜、香菜、花生粉的刈包呢!
另外在民間習俗中,12月24日是送神的日子,傳說是恭送灶神及諸神回到天庭的日子。大寒之後就是春節了,新的一年即將來臨。依照習俗,在大年夜圍爐前,要先祭拜諸神與祖先,還要祭拜好兄弟、地基主,請祂們先享用年夜飯,這是稱「辭年」。大年夜圍爐象徵家運興旺,長輩也會發「壓歲錢」,大家一起守歲。然而,圍爐守歲有代表家人長壽的意思,所以圍爐守歲的夜晚又稱「長壽夜」喔!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飲食上與小寒也略有不同。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昇發特性做準備。最後,還要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例如,當有人因外感風寒而致輕度感冒時,常常會用生姜加紅糖水來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天冷,早晚肩背與腳保暖要注意,起床慢一點,喝水溫一點。


2025.01.05 小寒

小寒節氣農諺: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
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
小寒無雪,小暑必旱。
在花開的前一天,會有風先來報信。《呂氏春秋》上說:“風不信,則其花不成。”風是守信的,到時必來,所以叫花信風。花信風從小寒開始吹,有二十四番。小寒到穀雨,四個月,八個節氣,二十四候。每個候對應著一個花信風。小寒有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梅花冷艷逼人,且有傲骨,最得文人雅士的歡心。王冕因梅成癡,林逋以梅為妻。宮中的美女愛在額頭上畫“梅花粧”,知心的好友拿它當禮品:“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以梅喻人,是對人最好的讚譽。山茶呢,隆冬盛開,花期漫長,頗有越挫越勇的風骨,所以李漁說它:“具松柏之骨,挾桃李之姿。”而開在小寒最後5天的水仙花,飄逸無俗氣,黃庭堅稱它為“淩波仙子”。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冬日養陽保腎是當令。腎之經脈起於足部,足心湧泉穴為其主穴,冬夜用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冬天人處於「陰盛陽衰」狀態,宜進行「日光浴」,以助腎中陽氣昇發;特別是背部保暖,著件棉襖或毛背心,以保腎陽。


2024.12.21 冬至

台灣的冬至,根據高拱乾修的《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圓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歷經數百年,變化仍不太大。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吃冬節圓台灣習俗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在習俗中吃過冬節圓就代表又增長一歲了。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拜過祖先的冬節圓,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窗戶、椅桌、床櫃等處。據說,這些冬節圓,日後乾燥給子孩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補冬補嘴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俚語,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在民間有冬至「補冬」的習俗,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桂圓肉(龍眼干)和糯米、糖燉米糕而食,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

中國古代把冬至分為三候:
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
清代乾隆年間記載著一段歲時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餛飩,取陰陽胚胎,包孕渾涵。」
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冬至日會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圓」、「團子」、「團圓子」(在中國北方稱為「丸子」),取圓形象徵天與陽,寓意年終團聚。湯圓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圓造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冬至吃過湯圓也象徵著年長一歲
閩南人在冬至節當日的下午,在祭祖之後將初搓成圓粒狀的湯圓黏在門窗上稿賞窗牖神及傢具神等守護,也稱為「冬節圓」,待乾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此在現代已經不多見。


2024.12.06 大雪

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大雪大到:烏魚群到了大雪時便大批湧進台灣海峽。
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若不冷,則寒天向後移,翌年春分時節天氣仍會十分寒冷。
 新年頭,舊年尾:一個是開始,一個是結束,在這兩個重點時間,人們必須特別謹言慎行。
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一年中最冷時節為大寒,此時天寒地凍,害蟲或凍死或蟄伏,若大寒不寒,害蟲未死或未伏,則人畜必有災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鶡旦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中醫認為,人體的頭、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頭」被稱為「諸陽之會」,頭部受涼,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腳部的保暖要加強。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秋冬養陰」。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由於地理環境各異,人們進補的食物是不同的。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平補為主。
大雪節氣前後,柑桔類水果大量上市,適當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可常喝薑棗湯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的時候吃火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早睡;多喝溫水;常泡腳,為過去感恩,為明日發願;記得提醒自己深呼吸!


2024.11.22 小雪

小雪這個節氣名稱是依照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帶的氣候去命名的,由於天氣變冷也開始降雪,但是雪量也不多,故稱為小雪。但是在台灣由於地處低緯,只會因為東北季風增強變冷,並不會看到降雪,只有高山地區才有降雪的可能喔。以前農諺說:「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意思是在小雪來的時候最好能下雪,這樣就能把蝗蟲的卵凍死,明年就不會有蝗災而是豐收年。另外有句話說:「月內若陳雷,豬牛飼不肥」,要是在這節氣聽到打雷的話,表示氣候異常,牲畜可能因為氣候不適而吃不飽等病感染瘟疫,肉質會變得不肥美。此時農夫除了收割稻作外,會開始種些雜糧,比較溫暖的南部甚至開始進入一期稻作的播種囉。另外,台灣冬季的巨峰葡萄和冬菇也是非常美味的呢! 「小雪小到」:烏魚群在小雪前後剛到台灣海峽來,故云小雪小到。「十月豆,肥到不見頭」:布袋一帶到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此時豆仔魚相當肥美。
歷書記載:「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不再有雨,彩虹便不會出了;由於天空中陽氣上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民間還流傳著「小雪對小暑」,「大雪對大暑」的說法。意思是說小雪前後出現的天氣與小暑前後的天氣相對應,如廣西有「小雪落了雪,小暑有乾旱;小雪下了雨,小暑不干旱」等等。
養生方面,此時節的飲食調養不容忽視。醫學大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華中地區和北方大部分地區,大白菜是冬季的主菜。白菜燉豆腐、粉絲等可以說是大眾最喜愛的家常菜之一。「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蘿卜具有很強的行氣功能,還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冬季也是吃蓮藕的大好時機,現代營養學認為蓮藕是含鐵量較高,且又含大量的維生素C和纖維的食物,故對糖尿病等一切體虛之人頗為適宜。
為避免血液黏稠,此節氣可吃些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西紅柿、芹菜等。也適宜吃一些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蕎麥、胡蘿卜等。還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如腰果、芡實、山藥、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等。在食物的烹調上可以多燉食,保持營養較少流失,尤其適宜多食熱粥,如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
冬季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早臥晚起,睡眠充足。外出時,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的服裝。注意腳部的保暖,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中醫理論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注意背部保暖,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天冷也要注意通風。
小雪節氣,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容易引發抑鬱。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多聽音樂,讓那美妙的旋律為你增添生活中的樂趣。清代醫學家吳尚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近年世界局勢的紛擾,傳統價值的崩壞。特別讓人焦慮、不安。「靜者壽,躁者夭。」精神安和,謹守虛無,心神寧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失散,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就能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2024.11.07 立冬

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也是踏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雖然在這寶島並不感覺到寒冷,但是立冬在古代很受重視,古時候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要賜予棉袍衣物等。
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農諺云【立冬青黃割到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台灣也會開始曬魚乾、曝菜乾也就是所謂收藏冬菜。冬菜為中國傳統醃菜之一,以大白菜、食鹽水、蒜為主要材料。以天津、南充出產者最有名。使用蒜的又稱『葷冬菜』,對應未加蒜的『素冬菜』。在北方冬菜是用白菜做的,到了台灣就逐漸的轉變成用高麗菜來做;冬菜重要的就是鹽和時間的功夫,而醃漬的功夫更是首要。
冬菜原名甕菜,有一別名〈百里香〉,早年北方富貴人家生女兒,家裡就醃冬菜給這女兒將來當嫁妝。陳年冬菜逢年過節拿少許燒煮,百里生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個重要的節氣。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健管師課程裡也特別提到【夏吃薑、冬吃蘿蔔】,這時候的蘿蔔就好比人參,希望大家都能補足了氣血好好過冬。


2024.10.23 霜降

霜降豆,寒露麥:霜降時最適宜種土豆(花生)等豆類植物。
霜降稻仔齊,牽牛就加伊犁:二期稻作此時若尚未出齊即無效,故說可加以犁除。
雷打菊花蕊,柴米貴如金:九月鳴雷,擊打菊花盛開的花蕊,預測明年必為凶收之兆,柴米油鹽必定昂貴。
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後,颱風季節也跟著結束。
事實上、在本節氣台灣地區之平地、發生結霜之紀錄並不多。農諺【霜降豆】則說霜降時節適合種豆。【霜降風颱跑去藏】表示颱風不會再發生、但實際上到十一月、台灣仍有颱風侵襲的紀錄。
也有天氣預測性的農諺:霜降無雨,暖到立冬;霜降無雨露水大;霜降有雨,開春雨水多,霜降無雨,冬春旱。
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 「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這是大文豪蘇東坡對木芙蓉的讚美,因為在秋風至,百花凋萎的時節,木芙蓉卻在這時候開花,「清姿雅質,獨殿群芳,乃秋色之最佳者。」
《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此時空氣中的水氣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結晶體,稱為霜。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的現象。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為欣賞楓葉的好時機。而在南方地區,此節氣後正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時段。
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豺乃祭獸: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此時節草木枯黃,落葉滿地。蟄蟲咸俯:咸,皆也;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此時節大自然都處在一個向冬天過渡的階段,我們人類也應該把「秋凍」放在一邊,為健康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做些準備了。
另外,霜降節氣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發病隨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及自我保養。栗子具有益氣補脾、厚腸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是這時的進補佳品,但也要注意:栗子生極難化,熟易滯氣,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很重視霜降節氣的秋補。閩臺民間在霜降這天,要進食補品,閩南有句諺語:「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
一些地方要吃紅柿,認為這樣可以御寒,能補筋骨(柿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柿子性寒,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镇咳、怯痰等功效。)而泉州老人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說法是: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登高旅遊,要盡量保護膝關節。


2024.10.08 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通緯*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 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

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

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

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就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暮秋時節的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以滋陰潤燥(肺)為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癥。古人云

:「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

陰精。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粥,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可適當選用。

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易使人頓生凄涼傷感之情。此時漫步山道,尋覓佳處登高,實為舒心良方。也可讓心隨風箏高飛也是改變視角之良方。讀讀經典書籍與經典人物也可

讓我們從高處審視生活,為秋天帶有悲憤的情緒找到良方。


2024.09.22 秋分

「秋分」,是入秋以來的第四個節氣。
「秋分」日夜等長,過了這天後,就可以明顯感覺到晝短夜長,天氣也開始逐漸轉涼,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即意指此一時節每下一場雨,天氣就會更涼一些。
「秋分」節氣有三大指標—「雷聲始收、蟄蟲坯戶、水始涸」,就是說自此不會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春天出來活動的小蟲也回到土裡,水氣不再像夏天時那麼充沛,反而可以感覺到空氣越來越乾燥。
在中醫所談的秋燥又分溫燥和涼燥
秋分之前溫燥;秋分之後涼燥。
溫燥特性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心煩口渴等。
涼燥特性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唇燥溢乾、乾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脇竄痛、皮膚乾痛,舌苔薄白而乾等。
這時候吃梨也是防秋燥的好食物,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


2024.09.07 白露

「白露」,是入秋以來的第三個節氣。
秋天,屬於五行中的「金」,也屬西方,在這個秋季的對應顏色為白色,所以稱秋天的露水為「白露」。天氣漸漸地轉涼,在清晨時分,地面或植物的草葉上,可以發現有許多露珠,這就是昨夜的水氣凝結在上面。◎白露水,較(音ㄎㄚ)毒鬼:白露雨水性毒。指秋季清晨露水比較多,露水中凝結著許多雜質甚至致病菌,皮膚沾上這樣的露水,濕毒易入侵表皮,發生皮膚病,因此人們就認為「白露水毒」;二是指白露過後,氣溫下降得快,江、河、井、塘里的水比較冷,寒氣較盛,不能像夏天的時候,無所顧忌地沖冷水,否則很容易被寒邪乘虛而入,引起傷風感冒、腹痛腹瀉和腿部抽筋等症狀。早晨及傍晚的霧氣、寒氣同樣會傷人於無形,所以「白露身不露」。
「白露」節氣三候。
1. 一候「鴻雁來」;
2. 二候「玄鳥歸」;
3. 三候「群鳥養羞」;
「白露」節氣這三候的意思就是說,「白露」時節,鴻、雁紛紛南飛避寒;五天過後,燕子也跟著南遷;再過五天後,各色各類的鳥群,也開始蒐集、貯存各種糧食乾菓,以作過冬的儲糧準備。
在飲食上,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不宜進補,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醫學研究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反應性;在很多地區內,哮喘的發病率是與食鹽的銷售量而成正比,這說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過鹹。
白露要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乾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癥狀。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預防秋燥可適當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