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堯與舜制定了衣裳的制度,使天下治平,以示明尊卑貴賤之禮法。自古以來,衣著除了象徵了每個民族、每個地域的禮儀文化外,亦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更由於隨著個人心情與喜好,其所搭配的外在穿著給人的感官視覺,常常散發並表現出如威嚴、輕鬆、亮麗、頹廢、健康與病態等氣勢。

為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保持身體與外界間的穩定機制,衣服的類型必須跟著防寒禦暑而有所因應,如選擇衣料材質時就必需考量其是否具有保溫、透氣與舒爽效果。除此之外,隨著個人身體生理過程的改變,衣物也必須隨之調節,如嬰兒期與青少年期,即不應穿著太過緊實的服裝,以免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而為了行動方便與安全,體弱不便或老人家就不應穿著過於繁瑣的衣物以防跌倒等意外。最後,有關衣服的顏色,即色彩醫療,中醫以五色「青(藍)、赤(紅)、黃、白、黑」與「肝、心、胃、肺、腎」相對應,根據五色配五臟的配屬概念,這五色亦可分別用來治療五臟之病痛。

簡言之,中醫是一門哲學,也是一門藝術,因此往往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其實中醫具有非常嚴謹性的邏輯學,透過對現象的「望、聞、問、切」觀察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情況,從而進行辨證論治。故中醫在診斷上,「察言觀色」是望診中對於瞭解病情,以及判斷預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之故,平常以穿著舒適得體及色彩搭配得當,不僅可達到容光煥發之效果呈現,更能悅己進而悅人。


未病先防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素問篇,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所謂聖人不等病痛發生才治療,而是治療於病痛發生前,這就好比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後才去治理,而是等到發生前即治理。若病痛已經形成後再去治療,或是亂事已經成形後再去治理,那就像是感覺很渴才去掘井,戰亂發生了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很晚了嗎?


已病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