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雨水」,意味著春天多雨,這種情況在中南部較不明顯,因為正常氣候下中南部地區多半為晴天,而北部地區則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降雨機會較多,所謂「春雨綿綿」,「春無三日晴」正適合形容北部的天氣。
這個時節不但雨量增加,氣溫也開始回升了,農諺「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就是雨水節氣時若下雨,便利於農民開始翻土耕種,若是在立春時插下的秧苗,此時也長的綠意盎然了,降雨將預兆今年的豐收,「春雨貴如油」指的就是這一個節氣。但雨水也不能過多,否則就會出現「春水爛麥根」的現象。因此,既要做好清溝,也要進行蓄水保墑的工作。另有農諺『雨水節,接柑橘』及「雨水甘蔗節節長」,寫實的道出了這個時節適合種植柑橘和甘蔗的景象。
中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雨水時節,還要防治「倒春寒」。這是因為初春的降雨會引起氣溫的驟然下降,這尤其對老年人和小孩的身體健康威脅較大,特別是溫度驟然下降的時候,老年人的血壓會明顯昇高,容易誘發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則容易因氣溫的改變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和發燒。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另多食熱粥調養脾胃。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甘味,以養脾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但仍應根據自身體質斟酌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