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1 冬至

台灣的冬至,根據高拱乾修的《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圓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歷經數百年,變化仍不太大。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吃冬節圓台灣習俗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在習俗中吃過冬節圓就代表又增長一歲了。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拜過祖先的冬節圓,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窗戶、椅桌、床櫃等處。據說,這些冬節圓,日後乾燥給子孩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補冬補嘴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俚語,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在民間有冬至「補冬」的習俗,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桂圓肉(龍眼干)和糯米、糖燉米糕而食,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

中國古代把冬至分為三候:
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
清代乾隆年間記載著一段歲時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餛飩,取陰陽胚胎,包孕渾涵。」
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冬至日會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圓」、「團子」、「團圓子」(在中國北方稱為「丸子」),取圓形象徵天與陽,寓意年終團聚。湯圓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圓造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冬至吃過湯圓也象徵著年長一歲
閩南人在冬至節當日的下午,在祭祖之後將初搓成圓粒狀的湯圓黏在門窗上稿賞窗牖神及傢具神等守護,也稱為「冬節圓」,待乾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此在現代已經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