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也是踏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雖然在這寶島並不感覺到寒冷,但是立冬在古代很受重視,古時候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要賜予棉袍衣物等。
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農諺云【立冬青黃割到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台灣也會開始曬魚乾、曝菜乾也就是所謂收藏冬菜。冬菜為中國傳統醃菜之一,以大白菜、食鹽水、蒜為主要材料。以天津、南充出產者最有名。使用蒜的又稱『葷冬菜』,對應未加蒜的『素冬菜』。在北方冬菜是用白菜做的,到了台灣就逐漸的轉變成用高麗菜來做;冬菜重要的就是鹽和時間的功夫,而醃漬的功夫更是首要。
冬菜原名甕菜,有一別名〈百里香〉,早年北方富貴人家生女兒,家裡就醃冬菜給這女兒將來當嫁妝。陳年冬菜逢年過節拿少許燒煮,百里生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個重要的節氣。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健管師課程裡也特別提到【夏吃薑、冬吃蘿蔔】,這時候的蘿蔔就好比人參,希望大家都能補足了氣血好好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