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在每年的六月六日前後,就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九個節氣,「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它的意思是說:在炎熱的「芒種」時節,如果有大雷雨降臨的話,就是作物豐收的好預兆喔!尤其在較炎熱的台灣南部,進入「芒種」時節,也就是農夫們準備開始收割的時候了!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芒種日下雨便會連著下到五月,即俗稱梅雨。
【沒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
●五月龍船北:端午節前後還有吹北風的可能。
●芒種瘋鯊:鹿港一帶海域,芒種前後會出現鯊魚。
●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南部的熱帶水果芒果在芒種後上市。
●芒種蝶仔討無食:陰曆五月以後,百花花期均過,此時之蝴蝶已無花粉可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忙種」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黃帝內經》講的夏天的長養的另一個原則——無厭於日
夏天的這種熱其實是有利於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的。春天是開花的季節,夏天就是孕育果實的季節。人懷孕叫「孕」,植物結出果實,叫做「秀」。如果夏天不熱,這種孕育果實的過程就很難完成,就會出現到了秋天沒有收穫,就叫華而不實、秀而不穗。所以,農民最怕的就是夏天出現這種連陰天,陽光照射不夠。
人也是一樣,我們人體的陽氣,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活動力,都來源於太陽。特別是追逐夢想的人, 更是要無厭於日, 知道自己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