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落雨透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會多雨。
2. 立春趕春氣:立春以後,萬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開始蒸發水氣,明示世人春天已降臨。
3. 早春、慢播:立春在十二月,因雨水多,播種較遲。
4. 春天後母面:入春以後,氣候陰晴,冷暖無常。
5.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立春晴好收成,大雪紛飛是旱年。
意思說,立春日有個晴朗的天氣,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好預兆,從這兩句俚語,足見民俗忌諱立春日下雨。農民都不希望在開始耕種的時候就遇到大雨大雪!
古時在立春前夕、天子要率領文武大臣出城迎接春神。農民常根據立春天氣、預期一年之收成、故有農諺『春濛晒死鬼、夏濛出大水』。意思是說,春天平地如果起大霧,隨後就是連續晴天,乾旱無雨,連鬼都要因為缺水而被曬得半死。夏天如果出現大霧,則將下大雨或暴雨,洪水氾濫,造成嚴重的災情。
春季的來臨,對農業意義的重大,遠從周代開始官方就有重大的祀春儀式,皇帝會在這天鼓勵農民生產。古代立春日有一項饒富意義的民俗活動-打春牛,大約漢朝時代,立春日便有塑立土牛及耕人的禮俗,後來則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說是因為牛休息了一個冬天,不鞭策牠會變成懶骨頭。官吏鞭春後,在旁圍觀的民眾便蜂湧而上爭奪「牛肉」;據說搶得到「牛肉」者,表示家有「好采頭」今年會豐收。至今這個「打春牛」在台灣演變成了摸春牛的習俗,每到元宵節有一些廟宇或遊樂區就會請專人塑造春牛供民眾摸春牛,不同部位各有不同的吉祥寓意,像是「摸牛耳、吃百二」;「摸牛嘴、大富貴」,摸春牛時邊唸出吉祥話以求吉利。
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背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人體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需要夜臥早起,衣褲寬鬆,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如枸杞、大棗、豆豉、蔥、香菜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著眼於一個「生」字。春屬木,與肝相應。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懂得調節疏泄情緒,別壓抑,戒暴怒。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少跟媒體,政治嘔氣,多閱讀好書就是成功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