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在八廿三。」
─節自〈二十四節氣歌〉
以上是中華民族為了方便記誦而流傳已久的節氣歌,其中「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字句,是節自二十四節氣中各個節氣的代表字而成,而「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在八廿三。」的詞句,其來源是因為地球繞行太陽的週期穩定,進而使陽曆上的日期相對固定,故才有上半年的節氣日期大致落在六日與二十一日,下半年的節氣日期為八日與二十三日,即使有前後日期1-2天的些許差距,但基本上不脫離該段時間的範圍。
換句話說,何謂節氣?古人根據太陽於黃道上的位置運動周期,所引起的氣候規律變化,太陽投射地面影子的長短利用其制定曆法時,將華中與華北地區的特性觀察記錄後,推算了一年以二十四氣來平均分配,在每個月的月首者稱為「節氣」,如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此外於每個月的月中者則稱為「中氣」,如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其總稱為二十四節氣。當太陽黃經每運轉15度即換了一節氣,換言之,即使有隨著運動移行的速度快慢之影響,但大體上約每15天即換了一個節氣。
在春秋時期便依據一年之中正午日影長度的變化,使用了「圭表」測定日期的方式,隨著季節的改變,正午太陽投影的長度會發生規律改變,藉此測定節氣與日期,地球繞行太陽一周時,因有斜角度,故造成北半球如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的景象。
中華民族的節氣訂定不僅與農業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以此延伸出的日常生活、節慶習俗與累積的文化內涵更是成就了豐富的瑰寶。※平靜之心才能看透大自然的規律節奏。細心感受就成就了獨創的四季、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
節氣漫談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在八廿三。」
─節自〈二十四節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