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潤肺

容平–秋季潤肺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黃帝內經》,素問篇,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秋季的三個月,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處於平定。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該早臥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似,以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定,減緩秋季肅殺之氣;收斂內守神氣,以適應秋季平和的特徵,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這即是適應秋季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道理。假如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使提供給冬藏之氣的條件不足,冬天就要發生飧泄病,消弱了適應冬天的能力。

秋天三個月的節氣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其特點即為「收」,代表了自然界正由春夏時節的「生」與「長」之氣漸漸轉變為收斂氣息,亦為氣候從炎熱轉變為寒冷的過渡交接期,正處於一種較為清涼乾爽的狀態,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藏,是天地萬事萬物到達了成熟而需要展開收穫的時節。此外,秋天的來臨,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隨之邁入了另一階段的陽消陰長變化,由於該天時的特點,中醫五行概念中認為秋天與肺為相對應,因為該氣候的乾燥關係,除了容易導致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脫皮、排便秘結等燥熱症狀,而此燥氣更易傷肺,故要特別注意肺臟的保養,其可透過如搥背、浴鼻與摩喉等日常生活即可進行的方法來作一調養,以防哮喘、咳嗽與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症狀。

在飲食調養方面,如《黃帝內經》中的〈素問篇‧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所說:「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說明了秋天主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秋天是手太陰肺和手陽明大腸主治的時機,庚辛屬金,手太陰肺主辛金,手陽明大腸主庚金,所以肺與大腸的旺日為十干日的庚辛日。肺的痛苦在於清肅之氣上逆而行,若要改善其狀況,適宜急食苦味將其泄之。肺氣主收,故對於反常之散情形,宜急食酸以收補之,若需要瀉則以辛味瀉之。由於秋天燥氣之故,此時應以「秋不食肺」滋陰潤肺的原則去進行身體上的調養,除了芝麻、蜂蜜、燕窩、蘿蔔、荸薺、生梨、枇杷、糯米、藕、杏仁等滋潤食物外,應多食酸味以收斂肺氣,如柳丁與柚子等酸味果蔬皆為於秋季宜吃的食物,其具有清熱養肺的功效,而為免發散影響肺氣之正常運作,此時應少食用如蔥、薑、辣椒與洋蔥等辛味食物。

另外,原本夏天的繁秀旺盛而可能易導致氣力耗損之情形產生,但於初秋之後因天地萬物漸漸呈現舒爽與平靜的氛圍,而身體亦開始處於一種與自然規律有所對應的放鬆狀態,若不能隨之適應,其不論生理與心理層面都可能會有疲乏的情形產生,而此種所謂「秋乏」的特性,正是讓人體恢復元氣的重要機制,因此之故,精神上應保持一種寧靜平穩的心境去面對該肅殺之期,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感皆有所合理節制,尤其由肺虛所易致的憂傷情感更需要適時的發洩排出以避免「秋憂則神傷」情結積鬱其中。而運動調養上,除了適當運動以增加肺活量外,務必把握防止劇烈運動或水分不足所造成的津液陰氣散失體虛之情形。簡言之,秋天正是陽氣由散發轉為收斂的過渡時節,亦是補實乾燥的重要季節,所以若要安然度過秋天易感時期,其保養皆需以合乎秋季容平的自然氣息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