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陳–春季護肝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黃帝內經》,素問篇,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春天的三個月,是生命推陳出新、萌發復甦的時節。天地萬物都富有生氣,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該入夜即睡,早些起身,起床後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隨性放寬步伐,在庭院中散步,使神志胸懷開暢愉快,保持春天萬物蓬勃的生機。而面對自然萬事萬物的時候,不要濫行殺伐,多施予,不斂奪,多獎勵,勿懲罰,這才是符合呼應春季時令與保養人體之氣的方法。假如違逆了春生之氣,就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了夏季就會發生虛寒性病變,供給夏季的能量基礎也就變少了。
從《黃帝內經》內文中得知,春季為萬物甦醒、生氣勃發的時節,其著重於一個「生」字,故老祖宗為了保持與天地萬物相對應的和諧關係,即傳授大眾對於適應四時之中的春季養生方法,其為順天應時,身體力行以達肝氣順暢。
由於春天是肝火旺盛的易生季節,為戒怒氣及陰鬱之心,使肝氣能夠暢達,故在精神調養方面,除了要保持開闊樂觀與愉悅的態度,以完成身心和諧,並且要克服「春困」倦懶思眠之情況,適度的進行運動,提高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尤其安排室外活動以吸收大地陽氣,但不宜過量出汗傷及個人所存陽氣,務必讓人體身心與大自然氣息有所調和相應,以達到春季怡情養肝之目的。
另外,優質的睡眠亦是延年益壽的不二法門,《黃帝內經》的〈素問篇‧五臟生成論,第十〉中所說:「人臥血歸於肝」,認為人只要躺下休息,主藏和過濾血液的肝功能就能夠發揮,也就是說必須要有足夠的睡眠才能讓肝臟得到修復,而肝在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三點,是血液流經肝與膽的重要時刻,尤其於凌晨一點至三點更是運作最活躍的時候,雖然隨著時代運轉,現代人們並非皆能達到《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夜臥早起」(「夜臥」約晚上九點至十一點,而「早起」約早晨三點至五點)的狀態,但為維持良好新陳代謝,我們最好能於晚上十一點前即上床入眠,提高肝的解毒代謝功能。
最後,春天雖然是陽氣初生發的季節,但實際上天氣尚呈現乍暖還寒不穩定的狀態,亦可能有「倒春寒」的情形產生,其即春天的氣溫比冬天還低,簡言之,在此時仍須常常注意防風禦寒的變化,務必做到保暖的原則。
而在飲食調養方面,就如同《黃帝內經》中的〈素問篇‧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所說:「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即說明了肝與春季相對應,肝與膽互為表裡,春天是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膽救治處理的時機,甲乙屬木,足少陽膽主甲木,足厥陰肝主乙木,所以肝膽旺日為十干日的甲乙日;肝的病苦為怒,怒則氣急,而甘味能濟緩急,故適宜急食甘味以緩和作用。……對於肝氣抑鬱的情形,宜辛味以散之,使肝氣能夠暢達,如果需要補以辛味補之,如果需要瀉的話,即以酸味瀉之。
由上文所述,春天是為陽氣生發的季節,亦是肝火旺盛的時節,故護肝應該選擇吃辛甘發散、味甘性平的食物之類別,不宜多吃酸性的食物,否則會致使肝火更旺,影響消化功能障礙,以損傷脾胃之氣。換句換說,若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是屬木,脾是屬土,木土相剋,肝若旺即會傷及脾。因此之故,春季飲食養生可以從保肝養肝、疏肝理氣的原則去挑選之,如丹參、郁金、枸杞、元胡等中草藥,而食品類亦可選擇香菜、韭菜、香椿、百合、大棗、豆豉、蔥、花生、豌豆苗、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食物。
總而言之,所謂春季為季節之首,在人體保健養生方面亦是關鍵的起點。春天三個月包含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節氣,每個節氣皆有不同的調養相應方式,但整體而論,由於春天是天地萬物陳發的季節,因此之故,養生務必要遵奉「春生」精神,順從適應著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觀念,以利於保護陽氣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