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杆影,通過杆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就確定了夏至。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古人在這天觀察大自然的變化現象稱之為物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在台灣先民也有一些有關夏至的智慧例如:夏至,風颱(颱風)就出世:夏至後已出梅雨季節而進入颱風季節;夏至,「愛呷不愛去」,意思是這季節大家普遍因為熱所以胃口都不算好也都懶得出門所以就算有好吃的也不愛去了;夏至,禾頭空:北部地區水稻正在結實期間,颱大風便會白穗而成「禾頭空」 ;夏至早晚鋸:中部地區的水稻此時已可收割。夏至,種籽齊去:中南部二期作物的種籽,夏至時已全部播種下去,所以早晚都要忙;西北雨,落不過田岸,這時的雷陣雨常常過一條街就是不同的景像。
夏至的養生首推靜心。嵇康《養生論》「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情緒與忙碌常會讓我們熱上加熱覺得更煩躁不安,所以若每天都時間靜坐片刻,調整呼吸,照顧自己身心的壓力,那麼就算炎炎夏日,也可讓自己有清涼的能量。
中醫認為,夏天人體消耗較大,能量都往外消耗,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吸收營養。同時,夏天人們大量食冷飲和瓜果,易損傷脾胃,有很多人容易“枯夏”,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護脾法:選用各種藥粥護脾益胃,如蓮子50克、白扁豆50克、薏仁米50克煮食,或銀耳20克、百合10克、綠豆20克、糯米100克煮粥食,或山藥50克、茯苓50克、炒焦粳米250克煮粥食。也可以用推拿健脾:老年人宜用摩腹功,即仰臥於床上,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用手掌旋轉按摩20次。夏天貪食寒涼冰品瓜果,腸胃不舒服也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克,置於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
夏天最熱是三伏天,所以夏至只是為熱的最高潮帶來序曲,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才能清涼一夏!
-摘錄自郁品堂基金會養生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