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五行即為木、火、土、金與水等五種元素的運行變化,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由這五種基礎物質所構成,運用其「取類比象」的方法,以此延伸出更多項目的類別現象,如方位、季節、氣候與生長發育等,而伴隨著這五種要素的盛衰消長的互相推動制約作用,影響了宇宙萬事萬物。同樣的,若將這五行的概念類比套用於中醫學範疇,即是利用於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臟分別為肝、心、脾、肺與腎,而六腑為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與膽)相配屬,如肝和膽屬木,心和小腸屬火,脾和胃屬土,肺和大腸屬金,腎和膀胱屬水。這五臟六腑彼此相生相剋,互相助長滋生與制約克服,任何一臟腑的良善與否都會影響著其他臟腑,並以此延伸至「有諸內,必形諸外」以及「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的境界,例如當人的嘴唇發生乾燥、變色與脫屑等情形,就代表著其身體內部的脾胃氣血已受到損害;或是當身體上有肝火或風熱情況產生,對應其外的就可能有眼睛紅腫的表現。換言之,五行間生剋關係倘若能維持一定的規律秩序,人便能有生氣康健的身體,但假如五行間秩序產生混亂情形,則反之。